主题: 中国石油:蓝筹泡沫浮起了一桶油
2010-12-14 12:56:2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35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25
主题:中国石油:蓝筹泡沫浮起了一桶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几乎每个2008年前入市的投资者都不会忘记这句打油诗及其背后所隐射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光环的中国石油(11.78,-0.17,-1.42%),于2007年11月——牛市最疯狂之际“海归”,以48.6元开盘,却高开低走,最低跌至9.71元,一时套牢投资者无数。

  中国石油,这家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曾经的“蓝筹之王”,在A股市场上却不复是那个被巴菲特慧眼识金的“国企偶像”,反成为蓝筹泡沫膨胀到极致并最终破灭的“替罪羔羊”。

  疯狂的“价值投资”

  2007年,经过“5·30”深幅调整后,市场各方参与者在题材股炒作上得到了惨痛教训,基金重新夺回话语权,所谓价值投资理念再次大行其道,蓝筹股的狂飙突进就此开始了。

  从7月6日至8月10日,市场行情基本上全部围绕蓝筹股展开。沪深300(3258.792,-2.27,-0.07%)指数上涨33.62%,权重股万科A(8.37,-0.03,-0.36%)上涨81.9%,招商银行(13.28,-0.08,-0.60%)上涨53.53%,中信证券(13.51,-0.14,-1.03%)上涨55.52%。

  与这些基金重仓的蓝筹股相比,其他股票基本上都没有回到“5·30”前的高位。

  但几乎与此同时,股神巴菲特7月开始减持中国石油(H股),截至9月30日,其在中国石油的持股比例已降至3.1%。淡马锡、李嘉诚等境外投资者,也在不断卖出内地的蓝筹股。

  有“第一大蓝筹”、“亚洲最赚钱”美誉的中国石油此时决定回归A股。

  中国石油的回归,在31岁的程福明看来,这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和很多投资者一样,他坚信更优质的中国石油没有理由不复制中国神华(24.80,-0.05,-0.20%)走势。2007年10月9日,中国神华挂牌,随后连续三个涨停。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在此之前几乎每个中字头大蓝筹的上市都会受到疯狂追捧:以8.48元价格发行的中国远洋(10.15,0.12,1.20%)被爆炒到68元;中国神华上市仅四天就从69元冲至92元……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中国石油这样优质的中字头大蓝筹上市后不被狠炒一把近乎不可想象。

  当时,由于市场对中国石油的顶礼膜拜,各大机构给出的首日股价预估普遍很高。据上海证券报的统计,几家大券商研究员给出的中国石油首日价格预测,最高达44元,最低也有27.8元。

  然而,实际开盘价证明:在一个疯狂的牛市中,无论多么大胆的预测都显得太过保守——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以48.6元的超高价开盘,当日收盘涨幅163.23%,成交金额近700亿,超过深成指的成交总额,而收盘时75158.06亿元的总市值更超过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一夜间荣登全球总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的宝座。

  但当时很少人注意到的是,中国石油首日开盘价所对应的市盈率也已达到52.8倍,大大高于埃克森美孚的12.86倍。

  相比之下,当年中国石油H股挂牌时的开盘价则只有1.21港元。

  即便如此,大批散户还是吹着冲锋号“杀”入,程福明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