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
2008-07-21 20:46:3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主题: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

从20世纪60年代起,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上升到40%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石油是过去50年影响世界政治风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石油关系中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9年中国原油产量已达1.6亿吨,居世界第5位,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大国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为21.9%,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石油消费量迅速增长,产量增长低於消费增长。「八五」以来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而同期原油产量增长仅1.7%。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1999年原油及油品净进口达4000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20%以上。预计2010年以前,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3.5%左右,2010-2020年为3%左右。2010年和2020年石油需求将分别达到2.9亿吨左右和3.9亿吨左右。今后20年,国内原油产量虽然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但增幅有限,预计2010年和2020年产量将分别达到1.7亿吨和1.8亿吨左右。业内的保守预测认为,石油供需缺口2010年为1.2亿吨左右,2020年为2.1亿吨左右。中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多和2020年的50%多。  

  国外机构的预测结果普遍高於我们的预测。世界能源机构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2020年为5亿吨,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2020年为1亿吨,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2020年达4亿吨。  

  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将对中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未来2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但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近10年来,世界石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1.4%左右,1999年原油产量为34.5亿吨,石油消费量为4.6亿吨,消费增长为1.6%。有关机构预测,今后10-15年内世界石油产量保持1.4%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2020年左右将达到年产45亿吨的产量高峰。总体看,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会略高於产量增长。从资源角度看,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会大致保持平衡,但此后供需关系将趋於紧张。 

  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据预测,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113亿吨。截止1999年底,已探明2500亿吨,累计采出1114亿吨,还有剩馀可采储量1386亿吨。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馀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馀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2010年以后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中东。从消费情况看,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显突出。  

  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矛盾尤为尖锐。过去10年,该地区石油消费量年增长5.4%,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目前亚太地区剩馀探明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2%,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量占世界的26.4%。据预测,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区,10-15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本地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分享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将趋激烈。  

  今后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中国南海等地区。中东——北非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由於世界对其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该地区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中亚——俄罗斯介於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刚刚开放的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特别是西方国家及其石油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且是中东石油东运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目前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已在该区形成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会进一步加剧。 

  (三)石油与政治、军事、外交等关系更加密切,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国际环境有利於我参与分享世界资源。

 

  石油已成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的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美国为控制石油资源,始终保持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中亚石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西方石油公司参与中亚地区石油开发,力图建立不经过俄罗斯或伊朗领土,直接将该地区石油资源与欧美市场联系起来的石油运输通道。日本也积极与中东和世界产油国建立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针对中亚地区石油的欧亚大陆外交计划。  

  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过10多次石油供应中断。其中,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中断构成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原因是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以及石油运输通道的中断。今后20年,虽然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但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直接对世界或区域石油市场构成重要影响。中国以进口中东原油为主,又以马六甲海峡为主要通道,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甚至石油危机的可能性有足够的估计,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上升阶段,总体供需形势基本平衡。中东虽然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但大部分国家已经不满美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压力,有与中国发展石油贸易与合作的愿望。中国具有利用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和政治优势,中亚和俄罗斯等国已与我建立了战略合作夥伴关系。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也与我有共同利益。国际环境有利於我利用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加快发展。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明确石油安全的战略方针并加以全面实施。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08-07-23 14:24:5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受国内石油资源的制约,石油产量难以自给自足,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石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一世界石油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1.世界石油储量

  2005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 200千万桶其中,美洲为24%,西欧1%,中东58%,非洲8%,亚太地区3%,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6%图1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前12位的国家。

  2.世界石油产量

  2005年,全世界合计生产原油35.90亿吨其中,美洲为23%,西欧7%,中东32%,非洲12%,亚太地区10%,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16%图2为2005年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

  3.世界石油消费量

  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达38.368亿吨,表3为2005年世界前12个国家石油消费量。

  我国石油储量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较低,尤其是储量相反的,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近年来增加很快,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

  1.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2.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尽管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340万桶/天,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自然下滑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已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这种供需之间矛盾的日益显著,必将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据此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量大致为1.3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2亿~2.5亿吨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石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进而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随着中国对WTO有关条款的逐步兑现和中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世界石油价格的涨跌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就已经造成了国家外汇支出的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产生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有关专家对我国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下降0.01个百分点。

  同时,石油价格上涨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一是使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可能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他的国际收支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其进口能力,进而使我们的出口面临着潜在的下降危险。

  4.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石油能源储备进度严重滞后,2005年我国的储备量为30天,按目前计划,到2010年储备量也只不过相当于40天净进口量,仍远远低于美国(175天)和发达国家现在的标准(90天)因此,我们的石油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石油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今天,其是否建立有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是否有符合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对于该国的石油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要想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以增强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三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

  第一,大力实施煤化油战略和积极开发原油替代品,加紧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研发海洋采油技术。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时,不能就石油抓石油,而要从整个能源战略出发,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尽可能地实现非石油能源向应用石油能源的转化,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如煤化石油的生产就能极大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石油紧缺的巨大压力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而且煤化石油的成本也较低,在煤化石油的同时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种产品,如乙烯丙烯蜡醇酮化肥等因此,应重视煤炭液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发展“以煤代油,以煤造油”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煤炭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增值利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同时,我国还可以大量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柴油等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但还有大量探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继续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的资源潜力尤其是海洋上,石油资源的潜力较大,必将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的石油发现率仅为18.5%,可以说海洋勘探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仅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可开采量就约为100亿吨。

  第二,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石油海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相应的,我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干扰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今后我国的油气资源外部供应线路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方针而绝不是像目前的这种单一的和绝对的海上运输路线,改变石油贸易上长期的偏向中东和非洲的地域保守做法,开发地域盲区,充分的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总体来说,为了应对随时到来的石油安全危机,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进口方式和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石油资源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以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当以“份额油”的方式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开发,这样一来,我们拿到手的就是实物,石油的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可以说,“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而在石油贸易上,我们还应当改变对石油现货过分依赖的现状,采用国际石油的期货交易方式来减少油价上涨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的影响。

  第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务必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在石油储备建设前,应加快石油立法,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石油法》《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建设的目标管理资金方式等问题,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进行国家与企业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中,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使得储备不但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我们也可借鉴日本与德国的做法,实施筹措资金的多渠道化,即国家社会企业三方面结合筹措资金。

  第四,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

  回顾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能源外交石油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2006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增至3亿吨,进口石油1.2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时,该国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中国应当采取务实的石油外交政策,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合作,这也是中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同时,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通过高层互访加强与欧洲的关系,继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10+3和10+1对话机制,争取同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积极的采用外交方式,利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