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丹麦初中不服中国教育 于是跟中国学生PK了一场
|
2017-05-04 21:47:23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英国为何实施“上海数学教学法”?|精选 智见2016-10-12 08:00:0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今年7月起,英国政府正式开始在英格兰50%的小学引用“上海数学教学法”。西方教育近年来备受中国人推崇,为何中国数学教育反而被英国引进并推广?英国人想向中国学习什么?本文作者英国华裔自由撰稿人何越以邮件形式采访了英国教育部学校部部长Nick Gibb,他是引入上海教学法的负责人,他解释了为何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法,但PISA测试负责人指出英式数学教育更死记硬背。 事情缘起于2012年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结果。PISA由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开发,是全球35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巴黎米埃特堡。 当时英国、中国、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及城市15岁的学生参加了PISA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上海获得了三项单项第一及总分第一。测试结果显示:同等年纪的英国学生,其数学水平落后上海学生3年。 从2014年起,英方派小学教师去上海学习数学教学法,亦引进上海数学老师去英国教学。同时,英国政府委托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撰写研究报告。此举引起BBC注意,拍摄了后来引发中国大讨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以下是英国教育部学校部部长Gibb先生的回复: 问:为何英国要引用上海数学教学法? 答:上海、香港及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高居世界数学成绩排名榜,他们使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因此可以看出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亦实验性地与上海作了教师交换项目,初见成效,英方学校成绩有提高。 问:那英国数学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答:近来的国际测试显示: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相比,英格兰15岁学生不懂基本运算的比例要高出逾10%。我们引入此方法,是要确保年轻人可以为21世纪的学习与工作做准备。过去我们常说的“can’t do maths”(英国社会的一种风气,认为数学太难,学不来)将成为历史。 问:引入中式数学教学法后,英国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在新设置的教学大纲中,我们设立了教育的更高标准,希望学校知识与技能将适用于未来的工作。我们世界一流的测试亦将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此标准。 问:英国数学教育的挑战是什么? 答:目前我们为140万学生设置的教学大纲标准高于2010年版,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努力,以确保每位学生享受优良的教育并且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尽管英国有许多数学精英,但学校部部长Gibb 采访中提及的“can’t do maths”风气在英国广为接受,数学不好,不是件丢人之事。英国人心算能力较弱。举一简单实例:7镑的帐单,如果你付了12镑,侍应生有时就反应不过来。在学校里,许多公式无须记住,考试有时可以带计算器。 我又采访了PISA的负责人Andreas Schleicher,请他以测试方角度,客观评价中英两国数学教学现状。他语出惊人:英国方法更为死记硬背。以下是他给我的回复: “我们的数据显示:很少有英国学生认为英式数学教育有趣并有创意,年青人选择数学做为职业的人数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女性。就PISA显示,英国数学教育大量使用应用题,即,简单的数学运算被植入应用题中,学生所做的是重复的简单运算。相比之下,上海数学方法更为严格、专注且保持一致性。严格,即上海数学法中的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认知需求;专注性,即上海就每个小问题会极其深入,而英国方法是‘一英里的广度,一英尺的深度’;一致性,是指上海学生的学习过程具连贯性,而我们最感到的惊讶的,是PISA显示:英国教学法比上海更为死记硬背。” 在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为英国教育部撰写的调查研究报告中,他们详细描写了上海数学教学的细节,包括50人的大课堂、学生进度一致、有统一教材、专门数学老师任课、及每天布置数学作业。 我的大女儿在英国就读小学一年级,就我的观察,英国公立小学不设专门数学课老师,所有课程由一位老师负责;30个学生被分成好几组,每组坐一桌,每个学生学习进度不一,尽管有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教材,老师每天发学习单张给学生,课后完全没有作业。 尽管英国政府主意已定,并付诸实施,但也招致一些英国学者的批评。他们指责英国政府过度重视PISA测试,引入以应试为目标的上海教学法。这种反对声音,不知会不会在下一次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发生变化。 本文原载于FT中文网,《智见》选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
2017-05-04 21:52:05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上海数学课有了新名字:“上海掌握教学法”将在英国全面推广 新校长传媒2016-11-09 06:40:12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已经连续进行了两年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使得上海的数学教学在英国有了一个新名字——“上海掌握教学模式(Shanghai Mastery Model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未来4年,英国教育部将在英国推广这一教学方法。 “掌握学习法”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提出的概念,实施这一学习法的前提,就是将学生分类,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 “上海掌握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并配合有小步前进策略。同时通过各种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数学概念、数学思考过程以及数学概念和应用的统合。 今天,70多名英国小学数学教师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第三期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培训。 今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4年中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提升本国的数学教育水平,这70名小学数学教师,就是第一批派到上海来培训的。 这些英国教师进行为期一天的专业培训后,将进入到上海9个区的43所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浸润式”教学交流活动。 这个月的月底,上海也将分两批派出71名教师赴英格兰35所小学,进行为期2周的数学教学交流活动。 英国教育部数学政策负责人克莱尔·福勒告诉记者,前两批中英交流项目的进行,已经使得一大批英国学校的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希望英国一半以上(大约8000所)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能够从这一交流项目中获益,掌握“上海掌握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水平。 两年中英教师交流项目给英国数学课堂带来变化 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中学生连续两次在OECD(经合组织)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
在PISA2012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分数是613分,英国学生的数学分数是494分。 而且,参加测试的中国学生有55%被认为是数学优秀生,而英国的这一比例不到12%;中国学生被认为是数学差生的人数比例为3.8%,而英国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这在当时的英国激起了很大的反响。 2013年,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内的英国国家教育领导力学院的负责人带着一批学者访问宁波诺丁汉大学时,考察了上海、浙江、湖北等地的数学教学课堂。 在2014年春天,当时的英国教育部副部长特鲁斯女士来上海考察学校,并提出希望把数学老师派来培训,结果,英国当年就派来第一批70名英国数学老师到上海进行培训。同时,上海也派出了数量相当的教师,前往英国学校“驻校”交流。 2015年2月,当时的英国教育大臣尼基·摩根,给全国的小学毕业生设定了新目标——必须学会12以内的乘法表。 英国政府再次强调提高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并将提高数学教育水平作为教育整改的一部分。 尽管去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一部名为“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的纪录片,引发英国社会激辩中式教育。 但是在英国的数学老师们眼中,上海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引进。 英国国家卓越数学教学中心主任查理·斯特里普就说,在过去两年中,我们的调查发现,全英国那些上海老师来过的,或者是有核心教师到上海学习过的学校,数学的教学效率更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更多。 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被认为是英国教育部最具创意的项目 在2015年,英国教育部委托谢菲尔德海兰姆大学,对2014年的交流活动进行第三方评估。 这份87页的评估报告认为,这一项目是“英国教育部最具创新意义的项目”,并称“该项目有可能促进英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加第一轮项目的48所基地学校中,多数学校在上海教师到访后,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绝大多数参加项目的英国教师认为,上海教师的示范教学已在学校引起教学变革,并帮助英国学生取得了学习进步。 评估调查发现,该项目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对教学的深度参与,增加了学生自信心和数学素养。 在这些学校,用上海教师带去的教学法教的3年级学生,数学程度超过了原来教学方法下的4年级学生。 这一评估项目通过国际比较和研究归纳,将上海的“数学教学模式”定名为“上海掌握教学模式”。 前来上海接受培训的英国教师 据项目中方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教授介绍,所谓“上海掌握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在英国等国家广泛流行的“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提出的,虽然这一学习法非常有效,但是实施这一学习法的前提就是将学生分类,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英国已经实施这一学习法多年。 张民选说,此次的第三方评估,认为“上海掌握教学法”更好,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 在上海掌握教学法中,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并配合有小步前进策略。同时通过各种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数学概念、数学思考过程以及数学概念和应用的统合。 而英国原先采用的“掌握学习法”,把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分类,一些学生被认为不适合学习数学,从而过早放弃了自己。 在上海掌握教学法中,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并配合有小步前进策略。同时通过各种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数学概念、数学思考过程以及数学概念和应用的统合。 而英国原先采用的“掌握学习法”,把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分类,一些学生被认为不适合学习数学,从而过早放弃了自己。 英国教师还将评估中国课堂 此次来上海交流的英国教师们,还承担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在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后,为中国课堂提交一份报告,列出哪些中国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法是无法带到英国去的,以及哪些中国课堂上的教学法是不好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在连续两期中英教师交流项目中,设在上师大教育学院的项目主办方已经得到了一些反馈——在英国数学课堂上,从教室的布置到数学教学课件,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课堂。 张民选教授称,用新技术促进孩子的学习,英国做得要比我们好。在同样的测试中,我们的学生用了计算机后,测试的分数下降明显,英国学生的测试分数却有了明显的上升。 同样是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的学生在使用了计算机后,测试分数也是上升明显。甚至可以说,在使用了新技术的条件下,中国学生的测试分数,与其它国家学生的测试分数相比,几乎没有优势。 参加过第二次交流活动的上海进才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林徐劢对此感受特别深。 她在英国交流时,数学教室里就挂着一条数轴,正数负数都有,每个数字都用小旗子标示出来,拉开白板,上面有丰富的数学学习课件,非常形象。反观中国课堂,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抽象,时间长了难免会枯燥。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张敏也说,英国的数学老师往往对我们使用的统一、规范、循序渐进的数学教材和学生的自律羡慕不已,而中国的教师则常常感叹于英国教师课堂设计的活泼和创新。 英国课堂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活动资源,如“问答架空卡”、“Tasia拼图接龙”、“计算连连看”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解题的训练,而丰富的多媒体软件支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称,通过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希望也能够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
来源 | 文汇教育
|
2017-05-04 21:59:29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中国数学教材走红英国 教师被九九乘法表“震惊”
2017-03-27 01:09:08来源:北青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数学教材走红英伦 英国引进中国数学教科书 51 日前,伦敦书展上一单签约引发舆论热议: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下属的柯林斯学习出版社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署协议,把涉及36个品类的上海全套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引进英国。 中式教学“三位一体”全方位输出 当不少中国父母热衷于给孩子购买国外绘本和英文教材时,中国教材却首次成套进入了作为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国教材“走红”英伦,中国教育理念走向世界,正在成为全球基础教育领域的新动向。 英国学校使用中国教材,其实是英国近年来系统引进中国数学教育“上海模式”的一部分。这背后,是中式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理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输出。 中国教育“上海模式”最初受到全球关注,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评估中的抢眼表现。2009年和2012年,经合组织发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报告,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位居榜首,引来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取经”。 中式教育“出口”英国,是中英教育交流持续深化的成果。正是在深入交流中,英国师生发现,中式数学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和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还在于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中国教材的输出水到渠成。 中基础教育模式受英教育界认可 在一些西方人的认知里,中式教育似乎还只是停留在填鸭灌输、死记硬背这些陈旧模式中。不过,观摩过中式课堂的西方教育者发现,中国教师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英国《卫报》等媒体评论说,一些英国教师被九九乘法表“震惊”;中国老师把“数学的艺术”带进英国课堂。 中国基础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效果得到了英国教育界认可。2016年,英国教育部斥资4100万英镑支持推广“上海掌握教学模式”,将英格兰地区8000所中小学纳入其中。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事务的国务大臣尼克·吉布说,这些措施将确保年轻人能为“日后的学习和21世纪的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辐射力,早已不止于英伦三岛。美国、芬兰和南非等许多国家,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不少国际组织,也都来上海“取经”。 中式教育“出海”取长补短 值得一提的是,中式教育“出海”,走的是取长补短的双赢路径。英国基础教育引入“上海模式”,正是希望改善过于偏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希望提高对学生应有的共性要求,并提高教学难度,以利更快提升学生成绩。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汲取西方经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中国教育走出去,不仅有助提升外方的教育水平,也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多有启发。 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无疑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而锻造人才的学校教育因此必然有一定过人之处。从输入到输出,从引进到出口,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塑造着独特的中国风格,并且逐步在为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和国际教育多元化作出贡献,这无疑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文/新华社记者 韩梁
|
|
结构注释
|